從歷史的角度看電影一、《敦刻爾克》和《戰狼2》:兩場撤退兩樣情 2017年的這兩部電影,都以“撤退”為主線,一個是撤軍,一個是撤僑。專家談拍攝蜻蜓之五步曲,但是兩者反映的思想和意識,卻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如果說《敦刻爾克》是舊文明的(暫時)撤退,《戰狼2》是復興的新文明的進取,就顯得太過膚淺。公司宣傳片拍攝不過這兩部片子,或許真的是——有意無意的——成為現今全球范圍內各文明體回歸民族主義、向“原教旨主義”復歸的一個注腳《敦刻爾克》法國版海報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這部《敦刻爾克》(Dunkirk,2017年,豆瓣評分8.5),公司宣傳片拍攝跟他之前的電影《致命魔術》(2006年)、《盜夢空間》(2010年)、《星際穿越》(2014年)等有明顯的區別,將關注點放在了尚未凝固的歷史記憶上。大量的二戰電影基本上描寫的是進攻,但這部電影卻選擇關注一場軍事上的撤退(毫無疑問也是一場潰敗)。電影的畫面和音效無可挑剔。盡管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沒出現一個德軍士兵的身影,但是壓迫氣氛帶來的恐懼和緊張卻時刻存在。德軍斯圖卡轟炸機俯沖時的尖嘯、英軍戰機座艙內金屬板發出的顫動,子彈擊中船艙發出的槍聲,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幾十萬英法聯軍從歐洲大陸的撤退,無疑是一場軍事潰敗。當事人很少會想到,在很久以后,人們把這場撤退視為二戰歷史上的關鍵節點,視為一場偉大的勝利。同時,大家也不知道,此時大英帝國正從輝煌的頂峰滑落,二戰后它將再也不復日不落帝國的榮光。但是毫無疑問,對導演來說,這場撤退不是終點,而是為了將來卷土重來。對這層意思表現得更加直白的是喬.賴特的《至暗時刻》(Darkest Hour,豆瓣評分8.6)——通過對丘吉爾在最艱困時刻的描寫來表現大英帝國的不屈。今年同時有兩部關于敦刻爾克的電影上影,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在今年,英國宣布脫歐,無可挽回地走向獨善其身的保守主義路線。歐洲大陸面臨著傳統文明秩序逐漸瓦解的威脅,雖然不像《敦刻爾克》里面的英軍那樣冒著納粹的轟炸機撤退,喬丹三大榮譽遠甩他人 后無來者不僅僅是概念,但是脫歐無疑也是一次撤退。減法的藝術與T型史詩兩者之間也許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但是卻讓人不勝唏噓于文明的興衰起伏《至暗時刻》美國版海報吳京的《戰狼2》(2017年,豆瓣評分7.2)講述的是“中國崛起”的故事,是一部極其成功的愛國主義電影。這部作品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它恰好契合了目前國人的精神狀態,或者說,吳京恰如其分地順應了“中國強起來”的時代需求。《戰狼2》以簡單直白的方式表達了一個中心思想:“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在“站起來”、“富起來”之后,《戰狼2》肩負起了“強起來”的夢想。但實際上,這部片子卻是嚴重的歷史虛無主義,在粉飾英軍的同時,更是埋葬和無視甚至抹黑了中國人的英勇抵抗《戰狼2》從頭到尾,主人公全程開掛,挑戰西方權勢。可能這是我看過的最能體現個人英雄主義的中國影片。突出個人的價值和意義,可能是這部影片最值得稱贊的地方。但是很明顯的,吳京的個人英雄主義,到處閃耀著好萊塢式電影的光芒。里面的很多橋段和細節,從開頭吳京毆打拆遷惡勢力,企業宣傳片制作到最后滑雪接到新的指令,到處可以看到對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第一滴血》、《007》等)的模仿。在文明競爭中,挑戰舊權威的方法,經常是證明我比你更像你自己(I am more like you than yourself)。電影如此,其他領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