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設計中的跨文化美學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以及將共同規范符號化的產生、傳承、傳播和得到認同的過程。服裝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之一,是設計者對現實生活、精神世界的意念理想和心理感受的綜合反映。哲學思想、1995期間的動畫二十五,宗教信仰、民族地域、語言文字、音樂繪畫等反映人類活動的藝術創作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服裝設計是隨著人類造物與創形活動以來,解決人穿衣生活體系等諸多問題的創造性計劃,更是反映時代特色、為追求衣生活之美而進行藝術創作的人類實踐活動。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文化不同,對服裝的審美感受、審美態度和審美理想也都各具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夢”,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中華民族復興不是復古,既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又要吸收古往今來文化的積極因素,融合各民族和各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色后創新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國服裝產業高速發展,但面對近年來服裝產業經濟新常態,服裝產業亟需從“中國制造”升級轉型為“中國設計”,走文化復興之路,設計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跨文化美學風格的服裝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會受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等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影響而形成與眾不同的服裝審美判斷,并以此為審美標準規范自己的服裝形象。比較東西方服裝設計的審美觀,帶有喚醒性質。張法在《比較美學:中國與世界》中說:“通過比較,把研究者從已有的方式中喚醒,使之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它通過引進另一不同的體系,對原有的理論范式進行一種根基性的突破,而走向一種更廣大的新境界。”19世紀下半葉法國的查爾斯美學是探究人類審美活動的學問。寶山社區通讓迷途老人2小時回家 10個月解決3,文化美學探討文化與美學的關系,注重跨文化美學的比較研究。研究服裝中文化美學,要探究人類基于社會、民族、宗教信仰等歷史積淀下來的服裝審美實踐,比較人類社會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中國美學界張法提出美學與文化模式的問題,認為:“文化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獨特性,通過比較顯示出各個文化中的美學為其它文化中的美學所不能替代的獨特性,而美學真理是從各個文化的美學的獨特性中分別表現出來的。”2000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主辦了“當代美學的跨文化前沿”國際會議。2007年在土耳奇第17屆世界美學大會“在文化間架橋的美學”的主題,宣揚比較美學,關注多元文化差異研究服裝是審美經驗、審美意識的物態化,是一種人與服裝、主客觀雙方不分彼此的“體驗”,人的美與服裝的美互為交融、相輔相成。從淺層文化結構看,服裝的款式、色彩、圖案、材料、配飾,帶給人顯性的可視的形式美感;但從深層文化結構看,人類著裝的審美意識是由多元文化組成,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審美實踐,企業宣傳片制作審美價值標準也不同。祖先是蘇格蘭人,出生于英國倫敦的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同一種文明可以存在于多個民族,同一民族也可以存在不同的文明,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朝代更替,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而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1271年忽必烈根據《易經》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定國號為大元,元朝統治者對各種思想兼收并用,尊重并鼓勵各個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甚至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準許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元朝時期,東方的漢傳佛教、喇嘛教、道教、白蓮教,西方傳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與猶太教等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影視視頻制作2014中國服裝品牌NE全球化的時代,從西方近代藝術的中心論,到各非西方文化藝術的百花齊放,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將更加平等。中國服裝設計單純依賴學步西方,只會亦步亦趨;只有立足我國傳統文化,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將中華民族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的獨特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狀態中去,的電影能賺錢就不錯了,才能激活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積淀和創新精神,強化中華文明的自我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中國在文化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2009年在法國羅浮宮的服裝秀場上,羅崢設計的印有舊上海的香煙女郎、企業宣傳片制作舊海報女郎和中國工筆花鳥等圖案的晚裝,被用于法國“克利翁名媛舞會”貴族少女成人禮的指定服裝,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紐約曼哈頓時報廣場循環播放,宋祖英、章子怡、張梓琳等明星模特身著NE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