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俄攝影師三年鏡享莫斯科 莫斯科蒼穹下有更多的光作為一名駐俄攝影記者,我很慶幸自己有過在俄羅斯三年的駐守經(jīng)歷,在這段時間內(nèi)我用鏡頭定格了一些想到、想不到的俄羅斯畫面。 [/alert]“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也不屑于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頭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首要角色。” 那是個下雪的冬天,我開車去莫斯科郊外的小城圖拉散心。托爾斯泰故居附近有一大片空地,周圍是茂密的樹林。雪簌簌落下,寂靜成蔭。遠遠見到兩個人在林邊站著。走近前去,是一對夫婦,圍著一個小樹墩低聲說著話。小樹墩上有些奶酪、香腸和一瓶酒,他們就著雪,喝酒,肩頭已是一片白色。點頭打過招呼,我悄悄地離開,不忍打擾他們的清幽。走遠了,回頭望去,兩個人影在那一大片空曠中顯得沉靜而美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群魔》中借主人公沙托夫之口說道:“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也不屑于在人類當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頭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首要角色。”這種“獨一無二”,在俄羅斯人心中是如此的習以為常,250萬新雄安人住哪兒。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得又是那么淋漓盡致2006年11月7日,人們在莫斯科街頭游行,紀念十月革命89周年。十月革命后俄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quán) F2.8,1/15秒,ISO1600 夜晚的救世主教堂 F2,1/15秒,ISO1600 莫斯科地鐵塔干站拍攝的站名牌 F2,1/15秒,ISO1600十月革命后遺癥11月7日晚,大雪,冷。初冬的莫斯科作別了秋天的豐姿綽約,已開始變得有些“嚴厲”了。天色黯淡,近萬人從莫斯科凱旋廣場出發(fā),行進至市中心的劇院廣場,在那里舉行集會,紀念十月革命。那晚,我看到了舉著列寧像在雪中默默矗立的老者,看到了獨自撐著俄共黨旗冒雪行走的中年男子,也看到了在廣場上下舞動旗幟把這里變成一片紅色海洋的年輕人。一時間,仿佛回到了那個飽含激情,又令人迷惘的年代然而,紀念日過去,迪拜塔今日竣工開放 盤點迪拜著名建筑圖,當人們回到庸常的日子中,情況似乎又發(fā)生著微妙變化。你因為需要辦理文書證件,不得不一次次推開厚重的木門,走在老舊的地毯上,忍受著辦事員低下的效率,整個場景與蘇聯(lián)電影和小說里的一模一樣。你不禁要問:這個國家真的走出來了嗎?真的有進步嗎?人們談起蘇聯(lián),似乎更愿意回憶那個年代分配相對更公平、生活水平相對更高、國家在國際上更有分量的一面,而對另外一些事保持適度的緘默。老一輩人希望俄羅斯能重新贏得蘇聯(lián)時代的榮光,而大多數(shù)年輕人則信奉有俄羅斯特色的民主,企業(yè)宣傳片制作希望能與世界走得更近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人一直在治療內(nèi)心巨大的創(chuàng)傷,試圖恢復曾有過的自信,也在努力彌合內(nèi)心的空洞與失落。盡管一些人在表面上能做到,但終究顯得底氣不足,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歷史的某些因子像回光返照一般降臨在他們身上,使得我所看到的他們與他們的生活,多多少少都帶著歷史的印記與回響。呆立在雪地的路人、草地上迷茫的新娘、紅場士兵青澀的臉龐,封閉的地鐵車廂、暗色窗簾下的列寧像或多或少都有些許凋敝和陰暗,并帶著些鄉(xiāng)愁的意味。自從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帶領(lǐng)俄羅斯人皈依東正教后,他們的生活就與這種傳統(tǒng)而保守的宗教糾結(jié)在了一起。俄羅斯人的性格維護了東正教的正統(tǒng),而東正教在形成俄羅斯人性格上也發(fā)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俄羅斯人對待信仰的虔誠是罕見的,即便蘇聯(lián)時期東正教受到強力打壓,但蘇聯(lián)解體后,東正教又很快迅速恢復了之前的地位,而且人們對它的依賴更強若要對俄羅斯人的宗教情結(jié)有感性認識,最直接的就是去他們的教堂,莫斯科眾多教堂中最為著名的是救世主教堂。蘇聯(lián)時期,這座教堂曾被推倒并要改建成一個萬人游泳池。最終,這個有可能破世界紀錄的游泳池直到蘇聯(lián)解體也沒有建好。之后人們在原址上建了一座比原來還要宏偉的教堂,并在這里進行最為重要的宗教活動走入任何一座東正教教堂,都會迅速被周圍的火燭香以及彌漫在空氣里的莊嚴感包裹,某種強大的神秘感和壓迫感會讓我莫名覺出自己的渺小。這種感受我在其他宗教場所里都未曾體驗過。走入教堂的俄羅斯人與教堂外的他們判若兩人,因為這是他們與上帝對話的地方,是獲取心靈寧靜的地方。你可以看到手持蠟燭站在燭臺前默默凝視燭光良久的人,或眼神淡定目光堅毅,或痛苦不知所措。你也能看到坐在角落,邊淚流滿面邊不停禱告的人,在他們臉上看到苦難的劃痕,以及對解脫和幸福的渴望2008年12月5日,俄羅斯東正教領(lǐng)袖阿列克謝二世逝世,全國舉行了沉痛的悼念活動。那天下著小雨,我在救世主教堂周圍尋找能表現(xiàn)人們對這名宗教領(lǐng)袖情感的畫面。在教堂對面的一片小樹林里,一名老者頭戴白色塑料袋做的帽子,拄著拐杖,面向教堂不停祈禱,每隔一段時間就深深地鞠三個躬,周圍空無一人,只有她一個人的喃喃低語和細細的雨聲。雨一直未停,她也一直未停,皮大衣被雨水浸得顏色漸漸變深這是個性格矛盾的民族和國家,你無從知曉多變的他們下一步要做什么,就像你永遠猜不出莫斯科夏天下一小時的天氣一樣。在他們的多重標準下,你甚至無法判斷一件事的對與錯高舉旗幟,慶祝十月革命的男人 F2.8,1/60秒,ISO1600 人們載歌載舞慶祝民族團結(jié)日F11,1/40秒,ISO800 冬日的莫斯科街頭F8,1/50秒,ISO400永遠的伏特加人質(zhì)宗教是俄羅斯人精神支柱,伏特加無疑是他們現(xiàn)實生活的某種根基。“不管誰當政,俄國人永遠都是被伏特加劫持的人質(zhì)”,這句俄羅斯名言生動地描繪著酒在俄國人心中的地位。這種無色透明的液體早已成為這個民族的標志——來一杯伏特加,你就能成為俄羅斯人伏特加是狂放不羈的,喝伏特加時也要“狂放”些才能體味到它的意蘊所在,東北滿族人妙趣橫生的過年,小口的“品”是不足取的,大杯的“干”才是真正的俄羅斯方式。將一杯冰鎮(zhèn)過的伏特加一飲而盡,初入口中是一片干冽的冰涼,稍待片刻,凡是酒液滑過的地方都會有輕微的灼感,繼而便有了火熱的躁動。冰冷的身體和心會因為一杯伏特加而溫暖起來。這種冰火交融的感受一如俄羅斯人陰郁而火熱的矛盾性格——喝伏特加就像與俄羅斯人打交道,令人又愛又恨無論高興還是憂傷,俄羅斯人都有理由來上一杯伏特加。俄國知識分子認為,伏特加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俄羅斯當代作家葉夫蓋尼.波波夫相信,在這個不那么完美的國家里,正是伏特加支撐著俄羅斯人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伏特加提供了一種真正與政治無關(guān)的私人空間,影視視頻制作一個可以在幻想的自由中得到放松,忘卻煩惱,縱情歡愛的地方在俄羅斯人眼中,只有伏特加等烈性酒才算得上是酒,但俄羅斯法律禁止在公共場所喝烈性酒,葉小綱兩會提案 倡導感性教育促進國民素養(yǎng)發(fā)展,所以,你看到幾個年輕人拿著大瓶果汁在街上喝可千萬別相信,他們也許是在喝兌了伏特加的果汁,或干脆用果汁瓶裝了伏特加來喝。公司宣傳片拍攝有時,你會在街上碰見迎面走來向你討酒喝的人,有時喝得興高采烈的人會邀請你與他們一道分享酒精帶來的快樂。想要深入莫斯科的生活,了解并接受它的街頭酒文化是至關(guān)重要的對俄羅斯人來說,他們并不在乎在哪里喝酒,喝什么樣的酒。重要的是在適當?shù)臅r候,有一種液體可以填補他們對酒精的饑渴,并賜予他們放縱自己的權(quán)利,使他們能在微醺或酩酊大醉中肆意揮霍自己的憂傷與狂喜。就像電影《西伯利亞的理發(fā)師》中的那個胖軍官,在謝肉節(jié)大喝伏特加后把自己扔在冰水里,并讓手下的軍官痛打自己以達到某種解脫。對俄羅斯人來說,好好醉一場與周末在教堂虔誠地向神父懺悔一次所達到的效果可能是一樣的——伏特加與宗教都在支撐著俄羅斯人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與苦難2006年至2009年,任新華通訊社莫斯科分社攝影記者,在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等10個國家工作、生活作品曾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法國佩皮尼昂維薩攝影節(jié)、大理國際攝影節(jié)、麗水國際攝影節(jié)展出,并刊登于《中國攝影》雜志、《攝影世界》雜志、《中國攝影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