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透視從中國陰陽五行文化中走出來的端午節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屈原因奸臣迫害而被楚王免職,兩度被流放。后來他聽說楚國被秦軍攻破,憤怒傷心之余,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抱大石跳汨羅江自殺。當地老百姓聽說屈原跳汨羅江殉國了,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劃船在江上四處尋找,想救他上來,但卻怎么也找不到。人們擔心魚蝦蚌蟹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喂魚蝦蚌蟹,希望它們吃飽了,不要傷害屈原。后來為了飯團不被江里的其它生物吃掉,人們又想出了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投食,最后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將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延續了下來,并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也叫“重五節”、“端陽節”等端午節,全國各地都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蒿、掛菖蒲、飲雄黃酒、掛鐘馗像等形式。很多地方還有讓兒童穿著印有“五毒”圖案的衣服出來“賞午”的習慣,據說蛇、蜈蚣、蜘蛛、蟾蜍、壁虎等五毒蟲害,端午之日都要“躲午”。把它們暴曬于光天化日之下,讓它們現出原形,可以少害些人。蘇北一帶的兒童端午要掛“百索兒”,以紅絲線串銅錢或長命鎖,掛在胸前,以祈福壽女孩子自制香包,互相媲美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吃“五紅”的習俗,據說可以避五毒。五紅是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和黃鱔。江南民間還有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燒黃魚、燒黃鱔、拌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端午節,民間的老百姓還有請鐘馗的習俗。雖然鐘馗相貌丑陋,但他正直、有才華,深得百姓敬重。人們把鐘馗的畫像掛在家里,據說可以祛百病,保平安。傳說最早的鐘馗畫像還是“畫圣”吳道子畫的呢!很多少數民族的端午節比漢族的更加豐富多彩。藏族的端午節也被稱為“采花節”和“女兒節“,主要活動是搶水、采花和祝福;苗族的端午節更加隆重,因為有盛大的龍舟競賽,也稱為“龍船節”;彝族人稱端午節為“都陽節”。節日這天,除了家家戶戶要掛菖蒲、艾葉和包粽子外,還以摔跤、跑馬、斗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來慶祝;納西族人在端午節的早晨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15歲以下的孩子手腕上要纏繞五色線,稱“續命線 ”。男孩纏左腕,女孩纏右腕,大約要戴一個月,到了6月27日火把節的最后一天再解下燒掉;水族人在端午節有吃素的習俗,還有斗牛、賽馬等活動。蒙古族人有端午節打大圍的習俗,也就是俗稱的打獵,所以也稱這天為“端午獵日”。歐美的端午節遠在北美洲的墨西哥人也有過端午節闔家吃粽子的風俗,他們把粽子叫做“達瑪爾”,用玉米粒加肉片辣椒以香蕉葉包裹而成。拉美的印第安人還把粽子當做他們的傳統食品,出遠門時用香蕉葉包玉米粉和菜豆做粽子歐美的華人社區,由于華裔帶去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美國 、加拿大 、企業宣傳片制作俄羅斯等地,也會有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等事象。美國波士頓曾組織過幾屆龍舟游藝會,在查理河上舉行,以悼念屈原為主題,進行歌詠、舞蹈、武術和各種游藝活動。日本的端午節習俗唐代,端午節從中國傳入日本。古代的日本規定,五月五日要向天皇獻菖蒲,特別是在武士階層中十分盛行,自仁德天皇三十九年()開始,勢必引爆玄幻IP熱至明治六年()才廢止。但民間的端午習俗仍未改變,節日當天,人們除掛菖蒲于門外,還掛鐘馗像,并裝飾五月人形鐘馗和金太郎,以辟妖魔鬼怪。另外,日本端午還有裝飾武具的習慣,擺出鎧甲、弓箭、刀柄等武具,據說是為了紀念奈良時代天應元年()皇子早良奉命討賊大捷的日子,那天正好是五月五日。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因此端午還被視為男孩節,有男孩的家里會掛出“鯉幟”,因為鯉魚喜歡逆水遨游,還有“鯉躍龍門”的壯舉,象征勇敢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日本民間還保留了吃粽子以及用粽子投河祭蛟龍以保護屈原的習俗,他們相信端午吃粽子可以祛除病變此外,泰國、緬甸、老撾、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特別是這些國家的華人社區,都有端午劃龍舟、吃粽子、采草藥、祛疫病的風俗。新加坡的粽子個頭特別大,富士膠片如何起死回春!公斤左右一個。用上好的糯米加綠豆、燒肉、干貝、咸蛋等制成,那是新加坡河畔一家名叫“大碗粥”的餐館特制的,他們每年端午節都做這種巨無霸粽應市,并把收入捐給慈善機構三、端午文化透視綜觀各國的端午節習俗,可以見證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端午節起源于中國,而后流傳到世界各國,在同源異流的節日習俗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共性的地方,就是端午節最原始的動因,都與驅災辟邪、祈福納彩相關,因為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五月是不吉利的月份,重午更是最犯忌的日子世界各國的端午節,也受到了中國的影響,《日本暦年中行事和》一書中就寫道:“舊歷五月,高溫多濕,瘟疫易發,害蟲出沒,被稱為惡月。在古代中國,五月五日是采藥的日子,人們到山野采摘草藥,串起一部愛恨情仇的歷史,門口懸掛艾蒿人形、菖蒲劍,飲菖蒲酒,驅魔辟邪這一端午節的習俗,是在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時代,傳到日本的粽子最初與清災除禍有關。投粽于江或以之敬水神,最初是希望水族不要傷害屈原,后來發展到敬過神的食品,凡人分食也有益于健康的概念,再發展成端午必備的食品因此俗源發于南方,糯米、芒草葉、竹葉等是裹粽的主要原料,南方盛產此物,所以很易流行;而缺乏此物的地區,則以糍粑或各種餅食代之,韓國的車輪餅等亦可視為粽子的變體端午節清災除禍的習俗源于中國的陰陽五行文化。從《太平御覽》中,可以找到粽子與陰陽思想相通的說明,“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蔌蓼,名曰俎龜黏米,一名曰粽,一名曰角黍。蓋取陰陽包裹為(分)之象也。龜表肉里,陽內陰外之行,所以贊時也。” 同樣是粽子,有圓的方的,象征天圓地方,故稱“天粽”、“地粽”;有筆嘴形的,寓意筆墨精通;有三角形的,仿如苗胞的頭飾(有一說屈原為苗族),都有不同的蘊意。端午節帶五彩繩,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企業宣傳片制作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影視視頻制作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雄黃因為生于山之陽,是純陽之物,可以辟邪,所有端午節有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既起源于驅災祈福,于是它的主要活動便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祭江、祭龍、祭河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屈原、祭伍子胥等等,都是為了這一目的;掛菖蒲、插艾草、插楓樹枝、插柳枝、用菖蒲水洗頭洗澡、到河里洗龍舟身、喝雄黃酒、灑雄黃酒、灑石灰水、掛艾狗、黃猴、吊香包等,也是從驅邪、防病、健身出發的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又逐漸世俗化,加強了防病治病、健身娛樂的活動當代社會,人們歡慶傳統節日的時候,已經忘卻了過節的原始初中,忽略了傳統節日獨特的文化精神特質,普通人過節追求熱鬧好玩,商家把節日泛商業化,只重經濟效益和品牌宣傳。雖然現在的經濟形態和生活節奏跟古代已經無法比擬,但我們仍需要擔當好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除了國家還節于民,還應該做好文化的宣傳,重視文化的傳承,給予傳統文化更豐富的生命力,使節日兼具文化內涵和現代時尚,否則,傳統節日將在洋節的擠壓下,失去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