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故事是關鍵紀錄片是國家和民族的相冊,是文明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國際市場,紀錄片還是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可以通過文化貿易的方式既產生社會效益又產生經濟效益。奧巴馬的三公消費問題企業宣傳片制作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海外受眾越來越關注中國,公司宣傳片拍攝近年來中國紀錄片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舌尖上的中國》《超級工程》《熊貓淘淘》《故宮100》《金磚之國》等紀錄片在海外市場受到關注,中國紀錄片的海外市場交易價格,從十多年前的1分鐘10美元,飆升到目前10000美元的頂級價格未來中國紀錄片還要講求方法,講好故事,加強營銷,引導更多有品質的中國紀錄片進入國際市場中國自主拍攝的紀錄片《第三極》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采購,在其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播出。這部講述青藏高原人與自然故事的紀錄片,畫面精美,故事真實,最令人震撼的是拍攝范圍之廣,從空中到水下,從微觀到宏大,從傳奇人物到野生物種,都能反映攝制組的艱辛,很多畫面甚至是拼命換來的“中國紀錄片要走向國際,一定要靠品質取勝,才能得到國際觀眾的認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王齊國分析說,不可否認,國外觀眾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邏輯思維與國內觀眾有差別,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紀錄片應正視這種差別,以國際視角來講中國故事,才能深深地走入國外觀眾的心中“中國紀錄片雖然在拍攝的角度、蹄穿大漠塵 濟世有奇功。人物感情和細節的表達上有獨到之處,但一些中國紀錄片往往思想性強、故事性弱,節奏緩慢,觀賞性較差,很難迅速吸引觀眾,難以進入世界市場。”探索亞洲電視網制作總監維克蘭.夏納建議,中國紀錄片題材要更多元化,強調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和生命力,要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更富有人情、人性的味道,才能讓國際觀眾產生共鳴,增強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市場適應性“過去是有什么故事就說什么故事,現在要逐步轉變為國外觀眾和市場需要什么故事,我們便說什么故事。”華韻尚德總經理王立濱談到在推動中國紀錄片進入德國時,往往要對國內片子進行“二次加工”或“改頭換面”,以適應國外觀眾的口味,要運用平實的、原汁原味的情感講故事,對于歷史事件,還要使用扮演重現或者3D數字動畫技術等手段突破時空障礙,適當融入些“娛樂”因素,讓歷史變得“鮮活”《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在國內熱播,也成功在西方主流媒體的黃金時段播出,影視視頻制作這得益于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建立的合作關系。2005年以來,交易中心先后與美國國家地理、德國ZDF電視臺、委內瑞拉Venevision公司等多家海外機構進行合作,幫助中國紀錄片推向海外從紀錄片的譯制和配音“外援”,再到紀錄片合拍和發行的“國際合作伙伴”,中外紀錄片產業的交流加深,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空間。從戛納到華盛頓,從倫敦到東京,在國際電視節展覽和銷售中都能見到中國紀錄片團隊的活躍身影,中國紀錄片正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的大循環中現在國際紀錄片產業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是用電影的方式來講故事和制作紀錄片,成為紀錄電影。紀錄電影《華氏911》票房高達兩億美元,美國最賣座的十部紀錄電影平均票房也超過了5000萬美元。專家建議,國內制作公司要善于順應大勢,向國際大公司學習,找準合作切入點,努力打造紀錄片精品“中國紀錄片要成功走向國外,首先要了解不同項目在國外播出的不同模式和風格,細分市場,有的放矢。”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國際傳播渠道和營銷方式是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關鍵環節中國紀錄片節目要找到最適合的國際銷售渠道:國外生活化路線的紀錄片綜合頻道,最愿意選擇旅游、美食、生活科技、明星傳記等類型的紀錄片;較為嚴肅的紀錄片專業頻道,更愿意選擇歷史、文化、科技、人物類的紀錄片致力于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五洲傳播中心近年來積極搭建中外合作交流平臺,與國際制作機構共同策劃、調研、制作、發行中國紀錄片,用市場化方式把中國紀錄片“賣”出去。其負責人說,在此過程中,學習到國際紀錄片市場的不少規則和運營方法,比如,每個片子立項前,都會做詳細的市場調查;制作時,建立策劃、導演、拍攝、剪接等專業化分工流水線;在發行方面,必須為新片做簡介廣告,一九四二南京雨中受熱捧 1942親歷者贊影片真實,在各時段進行不斷的、反復的播放,還要在其他媒體刊登廣告,讓新片在未播出前就已經成為各大媒體的焦點,吸引觀眾收看熟悉國際紀錄片的制作技巧,這樣才有助于中國培養規范化、國際化的紀錄片人才隊伍,反過來又有利于推動國內紀錄片市場的成長和繁榮。隨著優秀作品的繼續推出和市場的擴展,將有更多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各地,中國紀錄片產業也將更成熟。(本報記者 張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