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之路 “世界越來越小,中國越來越大在這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中國電影十分走俏,揭幕影片是中國導演徐克的《七劍》,壓軸的則是中國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華人導演關錦鵬執導、鄭秀文主演的影片《長恨歌》成為惟一一部角逐金獅獎的華語片。5D Mark II無敵兔 視頻拍攝實用指南,無獨有偶,今年3月第22屆比利時布魯日國際電影節上,開幕電影是中國導演賈章柯的《世界》“全球化縮短了世界之間的距離,人們突然發現中國的迅速崛起,而電影則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的極好的窗口。與其說,中國電影走俏歐洲,不如說整個中國讓歐洲著迷。”路易.丹維爾先生評價說自1905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定軍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一架法國手搖攝影機上誕生,中國電影已經走過了風雨兼程的百年。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電影經歷了戰爭風云變幻、社會政治動蕩的大起大落的80年,那么后20年的中國電影,則是在一條醒悟、奮起、銳意改革、尋求突破、走向海外、追隨世界電影發展潮流的路上前行,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電影人擺脫了“文革”厄境,在文藝改革開放的春風鼓動下,開始有意識地把中國電影作品送往國外交流,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電影節評獎活動1981年,中國電影代表團第一次參加了戛納國際電影節,并帶去《馬路天使》、《三毛流浪記》兩部電影參加展映。1982年,中國電影《阿 Q正傳》第一次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1984年,中國導演陳凱歌率執導的《黃土地》第一次榮獲了多項國際大獎。英文版《亞洲周刊》還把它評為過去25年亞洲最好的電影。《黃土地》打開了中國電影的國際獲獎之路此后,由陳凱歌導演、王學圻主演的《大閱兵》,于1987年獲得了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同年,張藝謀的《老井》榮獲第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評委會特別獎1988年,是值得中國電影人驕傲的一年。張藝謀的影片《紅高粱》,公司宣傳片拍攝憑借其高超的電影表現手段,精彩的電影畫面語言,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一舉榮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電視劇電影里運用晃動的鏡頭是為什么!1989年,平面設計應該重視的問題,《紅高粱》再度獲得法國第5屆蒙特利埃國際電影節的“銀熊貓獎”,繼而《紅高粱》還獲得了多項國際電影大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電影漸而揚威海外,在世界影壇上“遍地開花”。中國電影年年都給國人帶來新的驚喜1990年,張藝謀的《菊豆》在國際影壇連創佳績。法國第43屆戛納電影節的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西班牙第35屆瓦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的“金穗獎”、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以及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獎”,都不約而同地把榮譽給了這部優秀的極具中國特色的電影1991年,張藝謀、鞏俐主演的《秦俑》,又榮獲第44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娛樂電影榮譽獎”。同年,《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透了世界:意大利第4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國際影評人學會大獎、電影音響作用是什么 電影音響詳細分析,美國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一串串光環像紅燈籠一樣照亮了中國電影的傳播海外之路,讓外國電影人對張藝謀,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正如中國著名演員和導演姜文所評說的: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紅高粱》等一批優秀的中國影片在各種國際電影節上多次獲獎,使中國電影在當今國際影壇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有一種觀點認為,張藝謀、陳凱歌等先鋒派導演的獲獎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以扭曲中國人和中國形象來迎合西方觀眾和評獎委員對東方神秘的窺視心理。企業宣傳片制作影視視頻制作但中國電影能夠在當今世界話語權仍控制在少數發達大國手中的狀態下,大踏步闖入西方視野,站在國際權威電影節獲獎舞臺上,無論如何是一種實力增強的展現誠然,與國外文化產品進入中國的數量相比,中國文化產品在出口數量上還相當少;在中國近年的商貿出口總量中,包括電影在內的中國文化產品也所占無幾。然而,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卻大大超過一般的藝術形式。特別是那些充滿中國人性格魅力的銀幕形象,成為海外觀眾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的頗具魅力的窗口中國著名導演謝飛分析說,神秘而又奇異的東方古國成為不少西方觀眾的“中國情結”。然而,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卻相當大程度上還停留在18、19世紀,在許多美國電影中,中國男人幾乎不分時代一律長辮馬褂。而某些中國功夫片中的暴力色彩和人性錯位現象無疑更加對應了西方人對中國的片面印象而近20年來,隨著中國電影在海外頻頻獲獎和演映,中國人的銀幕形象也漸映入世界眼簾。從《紅高粱》里的中國農民群體,到《秋菊打官司》中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農村婦女秋菊,從《我的父親母親》中向往和執著追求純潔愛情的男女主人公,到《一個都不能少》中的質樸堅毅的小代課老師……幾乎都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自尊,以人物性格魅力打動了西方觀眾美國DAR CLIGHT電影公司總裁蓋瑞.哈米爾頓坦言,這幾年看到的中國電影表現落后農村生活,或古代的“老”電影少了,生活片、愛情片、武俠電影多了,而且進步很快中國功夫影片在海外無疑更具影響和感染力。據有關數據顯示,2004年,功夫片讓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此前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全部是買斷發行,以片易片,幾乎沒有收入,但《英雄》、《十面埋伏》、《天地英雄》這三部功夫電影,去年在北美市場收回了大約1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北京電影學院一位教授指出,近一百多年來,美國電影一直是單向輸入中國,在20世紀30、40年代曾高達300多部,幾乎每天都有一部好萊塢電影在上海放映。而張藝謀的《英雄》則成為首部進入美國主流電影院線放映的中國電影,海外票房驚人日本影評人宇田川幸洋說,“中國電影最早進入世界視野的就是功夫電影,李小龍在《精武門》、《唐山大兄》等影片中展示的精湛武術震驚世界,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中國功夫片還引發了一股中國文化熱。因為中國功夫片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和武俠精神,正是中國文化當中陽剛激越的一面。正如香港武俠片巨星成龍所言,中國的功夫電影把中國的文化帶了出去,讓外國人愛屋及烏,不僅對中國的功夫電影著迷,也對中國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傳播海外的中國電影,不僅以中國面孔感動世界,中國功夫震驚世界,還以中國思維影響著世界。特別是近兩年國際獲獎的影片,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孔雀》、《世界》、《青紅》等,它們多在貌似平淡的敘事中展示出人生的真實,從而闡發藝術家對人類普遍關注的情感、人性、社會的深層思索由徐靜蕾導演,2004年獲得西班牙第52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通過講述一對男女悲歡離合的故事,對人性的某些方面進行了深刻解剖和反省,于無聲處給觀眾以震撼;而《孔雀》描繪了發生在一個小城的姐弟三人的平凡故事,卻真實表現了全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話題:人對于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的難以實現,其中蘊涵了人生的哲理意味而這幾部影片中,除了世界性主題外,影片中的環境、情調、人物性情又完全是中國化的,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踢毽子、玩口袋、放風箏、放鞭炮、人力車、四合院景象的濃烈渲染,《孔雀》中所表現的中原小城的陳舊風貌,全家人圍桌吃飯的習俗,窮孩子用粉筆涂抹球鞋的伎倆,孩子犯了錯要跪搓板的懲罰等描寫,這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和反省,感染著海外觀眾,從而加深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理解和認識中國電影以其獨具魅力,成為世界影壇的一道亮麗風景。從2004年統計數據看,當年共有150部次中國影片參加了58個國際電影節,有13部影片獲獎,其中《可可西里》、《茉莉花開》、《看車人的七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分別在東京、上海、蒙特利爾、圣塞巴斯蒂安等A級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重要獎項但是,在國際上獲獎并不是終極目標。我們只是欣慰于已經有人能夠仔細傾聽:電影的中國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對于中國電影來說,能在世界影壇上有了說話的權利,能夠讓世界耐心地了解我們真實的一面,這也許才是走向世界的真正意義。面對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中國的電影人應采取怎樣的切實對策呢?首先,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其電影的主題思想應是本民族所獨具,而又能為其他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不是盲目自大,而要立足本民族人的發現、人的崛起,顯示出民族高度的自省意識,從而昭示出民族的未來走向世界的中國電影,只有精美的制作還不夠,還必須在開掘人類永恒的主題方面下大工夫,要進一步展示和挖掘無限豐富的人性,要真正表現出使世界各民族觀眾都能產生強烈共鳴的東西,要有濃烈的批判意識,要表現出對于民族歷史與今天的生存狀況的深刻反思與懺悔,昭示出一個更加成熟與偉大的民族風貌。同時,還必須以自己所獨有的個性色調來參與世界各民族的大合唱—— 一切文學藝術都講求個性,既有文學藝術家的個性,也有民族的個性。近兩年張藝謀的一些大制作屢屢與世界大獎失之交臂,個中因由值得探究。《英雄》也好,《十面埋伏》也罷,可以說是按照國際大獎量身制作的,其演員陣容龐大,場面恢宏,微觀景象精致,畫面美輪美奐,配樂與人物,情節與場面水乳交融、天衣無縫,構成了一個令人心醉神迷的唯美藝術世界,遺憾的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究其原因,正像張藝謀自己所坦言:因為我要表現的是我一個功夫電影的夢和視覺的夢,所以我把人物處理得較為簡單。我主打的是它的表現形式,就是漂亮的畫面、華麗的動作和美輪美奐的色彩等等。正因如此,電影缺失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亦缺失了批判性的意蘊,或者說啟發觀眾的批判性思考,結果,電影在充分滿足了觀眾的視覺乃至聽覺享受的同時,卻難以給人留下更多的回味和啟迪曾六次問鼎奧斯卡,享譽國際影壇的獨立電影制片人阿瑟.科恩,對于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發表看法,他指出他所看到的中國導演的作品,都非常優秀。但是中國電影太過于本土化,這不利于世界其他地區的觀眾理解和交流。他說,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夠表達人類普遍關心的感情,這樣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產業化才是真正惟一的出路。過去,中國電影在海外參展的很少有商業片,自華裔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開始,中國電影的商業類型片越來越多,如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都在這方面進行探索,這類電影以市場為終極目的,既要獲得國際影壇認可,又要獲得市場票房價值。這不僅是張藝謀的追求,也是中國電影人的追求,產業化之路,才是中國電影的一條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