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著十件精彩的作品,看看徐安華在路上留下的深刻軌跡。
一九七五年,許安華從英國畢業(yè),返回香港。在擔任著名導演胡金泉助理幾個月后,他為無線電視、廉政公署及香港電臺制作電視電影及紀錄片,例如西、廉署、獅子山下等。當時,電視業(yè)風起云涌,每家電視臺都試圖用新的戲劇、主題和風格吸引觀眾。特別是在一九七六年,無線成立了一個特別的電影集團,推出一大批年輕的電視學徒、返校人士和影評人,以16厘米為單位拍攝劇集。除了許安華、譚嘉明、方玉平、徐克等人,他們后來轉(zhuǎn)到了電影制作部門。
徐安華1979年和1980年的瘋狂搶劫和右擊是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作品。前者是以香港島龍虎山兇殺案為基礎,以張愛佳為主要視角來偵破這起可疑的謀殺案,后者則以常州島一名花花公子的故事為中心,制作了一部既滑稽又滑稽的喜劇。這兩部電影主要體現(xiàn)在敘事技巧和視聽風格的創(chuàng)新上。
他說:八十年代初,香港的左翼電影老手夏蒙被邀請回國,成立一家藍鳥制作公司,他離開電影界已有多年,到海外去了。1982年發(fā)射的叛逃到憤怒之海講述了日本左派攝影師Akagawa在越戰(zhàn)三年后返回越南的故事。夏蒙原本邀請嚴浩導演,但顏浩擔心他不敢在臺灣市場拍照,徐安華不但拍照,還用真名。根據(jù)夏蒙的關系,這部電影是在海南拍攝的,比李漢祥的青宮歌劇更早成為一個陸港聯(lián)播。影片大多采用深焦距長鏡頭,避免多愁善感,在風格上有明顯的紀錄片追求。
徐安華后來受到臺灣新一波導演楊德昌、侯孝賢的影響。他只是想拍下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他有婦女40(1995年)、天水圍晝夜(2008年)和陶姐(2011年)。這些作品平庸,故事往往只講吃、生、活、病、死,來來回回,完全不包括戲劇,視覺上使用中長期場景的靜態(tài)姿態(tài),展現(xiàn)了香港電影中罕見的耐心。
女人的人物塑造是最成功的。蕭芳芳扮演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她掙扎著維持家庭和工作,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和生命的意義。天堂也許是徐安華極簡詩學的頂峰,情節(jié)輕盈如水,但它蘊含著節(jié)奏中的詩意,通過大量關于吃的場景,以及買報紙、買紙巾、掛衣服等反復動作,打開了電影的抒情空間。。
把男性作為男人40(2002)的主角,在題材上更多的是奇怪的色彩。
千言萬語(1999)使這部電影流傳了六年。劇中加入了大量的紀錄片技巧。除了實錄的舞臺戲外,手持鏡頭、新聞報道等都充滿了整部電影。徐安華本人甚至以導演的身份出現(xiàn),編輯也增加了實驗。徐安華記錄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因各種原因進入香港社會運動的一批人物的生活,塑造了中國電影史上兩位難忘的平凡英雄
中國是香港人和香港電影的命運,也是徐安華創(chuàng)作中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她的自傳秋恨(1990)中,我延續(xù)了母親在英國留學、從國外回到香港后童年以來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在童年時代,她來自祖父母的愛,展現(xiàn)了古典文化的營養(yǎng)。
徐安華和崔云欣共同制作了紀錄片許多艱苦的工作(1997),展示了她與香港大學前同學的對話,以及1997年綜合癥下的記憶和生活經(jīng)歷。她回憶說,一方面,作為一個殖民者,不了解中國文化使人們?yōu)樽鎳械诫y過,另一方面,為了生存競爭,他們不得不接受西方教育,而正是在這種矛盾的經(jīng)歷中,他們才認識到自己獨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