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宗法制度的活化石當地人介紹說,查氏宗祠包括查氏客館,本來是很大的,如今僅存享堂、后天井、寢堂三部分。宗祠遺存高大氣派,享堂六柱五開間,木柱粗壯,直徑達40多公分;柱礎有方形、鼓形、蓮花瓣形等;木構架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樣式,那大梁為千年銀杏樹所制,碩大結實,令人嘆為觀止;梁枋雕有蓮花堆砌、百鳥朝鳳、孝子義行、如意器物等圖案。村里人說,查氏后人計劃在原小學地面重建宗祠損毀部分,但如此壯碩的高級木材只能從國外進口了享堂是族人議事和執行族規的地方,寢堂則為祭祀祖先的所在。查氏宗祠寢堂樓高面寬,里面供奉著先人靈位鳳山村是著名武俠小說家查良鏞(金庸)的祖籍地。鳳山查氏宗親會會長查傳宦曾在1995年2月5日接到金庸親筆來信,信中寫道:“傳宦族侄:根據長輩所言,我家的確于早年自婺源遷至浙江海寧,故我們應是本家。” 新源俞氏宗祠又名義慶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積近500平方米。義慶堂同樣在今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在義慶堂對面不遠處,有一殘存的祠堂和進道石門,村民說,現在的宗祠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那里殘存的遺物是原宗祠的。數百年來,那殘門遺跡就那樣留存著,曾有外地人想出資購買那雕刻精美的殘門,但被村里人堅拒新源村不大,讓人驚嘆的是,這座藏在深山中的古村落,從一建村時起就有著非凡的村居規劃。從下水通道到消防器具,從村中廣場到宗祠構建,無不匠心獨具,富有智慧。在千百年前,一個深山中的小村居竟能如此規劃,這不正是婺源古代文明的光輝寫照嗎?篁村余慶堂位于沱川鄉篁村,它是婺源縣余姓的總宗祠,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由門樓、前天井、左右廊廡、享堂、后天井、寢堂組成。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專業,余慶堂總面積近440平方米,共有5個出入口,內部分前后堂,各有天井一個,前堂又分上下堂。幾十根粗大的梁柱、梁托、斗拱、蜂窩拱支撐著屋頂,顯得古樸大方余慶堂的最大亮點在于它的大門“五鳳樓”。門樓正面有“始基甲第”四個浮雕大字,四周是刻有麒麟、鰲魚、讓文化在人心中發芽,鳳、鶴和其他花紋圖案的磚雕。雖歷經600年風霜雪雨,這些精美的雕刻杰作仍清晰圓潤、楚楚動人,顯示著明代建筑的特有風采在余慶堂門前,有一株高大的紅豆杉,據傳是余慶堂建堂時所植。一個人合抱不過來的紅豆杉,生機勃勃,從遠處觀看,就像一支巨型毛筆矗立在宗祠旁。村民說,影視視頻制作“文房四寶”是篁村獨有的自然景觀,除了紅豆杉這支“筆”,還有“墨”“紙”“硯”余慶堂不遠處便是村邊稻田,與稻田隔河相望的是筆架山。村落與稻田之間,是村民日常取水的二口水井,井水呈墨綠色,舀在碗里卻是清澈似無,令人稱奇。其中一口為四方形,形似墨塊;另一口為圓頭硯臺形,這就是“硯”了。而村前寬闊的平整的稻田,就像是一張平鋪的大紙,千百年來,村民在這里耕讀勞作,代代相傳,不知書寫了多少人間故事經義堂深60米、寬20米,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是記者見過的最大宗祠。經義堂主體建筑由庭院、影視視頻制作門樓、正堂、享堂、影視視頻制作寢堂五進四間構成,全堂由100根高大粗壯的木圓柱和4根精心打制的石方柱支撐,所以經義堂俗稱“百柱宗祠”記者來到經義堂時,碰巧有一劇組工作人員在搭建拍戲道具。劇組人員透露,他們交了幾萬元租金,在這里拍攝一部古裝電視連續劇,為期一周。中國軍方回應印度無人飛行器侵入領空,他們搭建道具很小心,電視新聞真實性分析論文,不會損壞“國保”歷經330年,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經義堂,規模宏大、結構繁復,充分顯示了古代宗族公共建筑的功用與威嚴。行走在經義堂內外,時光仿佛倒流,但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再是“族權”與“宗法”,而是古建筑的精湛技藝與瑰麗的歷史文化遺產。